96年在迷迷糊糊中很快的過去了,97年很快就來了,一轉眼間就過了三個月。記得96年上下半年各寫了一篇關於趙堡太極拳的小感想,97年呢,照例也來寫一下,但如果只寫關於趙堡太極拳部份,格局好像有點小,私下想稍微擴大到目前接觸到太極拳的一些感觸,另外打算想到什麼就寫什麼?看起來也許雜亂無章,沒有關係,反正是寫給自己看的(這一點很重要哦,希望來本格看末學文章的前輩們不要忘了這一點,請勿亂引用末學文章做為那些旁證呀。),往後有空再回頭整理好了。


      先寫自己這半年來的一些小感觸:


       首先,做人還是要厚道些,少說自己之長,勿說他人之短。最近有一種感觸,有些學生學不到老師功夫一成,但嘴炮的威力卻遠勝其師十倍,我自己以前也常犯這種毛病,近年來稍有留心,警告自己盡量少有這種言行。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是武德,但長輩常告戒,給人留三分情面總是好的。


        其次,人總是凡人嘛,有時難免會對第三者多說二句,如果自己剛好是這二者的朋友,聽過之後有些話就放在心裡就好,不需要把話傳來傳去來製造是非。因為這也許只是當事人閒談幾句而已,不用太過認真。


       第三,有時自己是好意對他人善意勸說,但是他人或許有其立場,或還是堅持已見,此時應該體諒其可能有其苦衷,自己即然己經向其解說卻不為其所接受,那表示自己德性有缺,所以別人才會如此,還是自我反省比較好,不要怪罪他人。


        太極拳感想方面:


      1. 功夫要增長,可能有四個條件,第一是先天的體格,第二是後天的練習,第三是正確的觀念及決心,最後是時間及緣份。其中最重要的是練。


      2. 練習趙堡太極拳,有時很奇怪,不管練對練錯,似乎都會把自己的陳年舊傷給挖出來,就算式子練對了,原本以為已經好了的傷還是會痛,甚至會更痛,只要是正確的練習,姿勢是正確的,痛就休息一陣子再練,一段時間之後,舊傷可能因此好了。特別是膝部或踝部的傷,很可能是原本練習的動作不正確所致,切記三直的原則,膝蓋方向要與腳尖一致,重心放在腳跟之後,身體會變成用大腿腰跨支撐,這時大腿可能會疼痛,甚至發炎,肌力逐漸增強後就會改善。學長曾說:「不要因為痛就不敢練,或不敢蹲,姿勢正確了,慢慢去練,反而會好。」


      3.台中蔡兄好意說:「套路練習跟實際技擊是有距離的,如果光練套路,多練可能只是腿力好一點吧。」他認為套路與實戰是二回事,實戰要考慮及練習的項目有時不能在套路中找到。


     4.教練說:「練習套路時,不是練多遍就好了,練要正確的觀念,要注意跨有沒有落?動作運行的路線的圈是否正確?有沒有放鬆?這一式的攻防義意了不了解,平常就要養成習慣,不是到推手時才練這個。單招是要練,前題是把每天應該練的次數練了沒有?單招只是來檢驗這一招練的對不對?但對不對還是要把這一招放進套路來練才知道。對方與我們對打時,絕對不會以套路編排的方式與我們應對的。」


        5.高雄的同好說:「會發勁不代表一切,只是表示會發勁而已,至於能不能靈活應用這些勁在招式中,或是拿來實際應用,這是二回事。」又說:「想要發勁沒有其他方法,一般只有二種方法最有效,1.每天多練幾遍,練的次數夠多,好像累積能量一樣,累積到某一程度就自然會走向發勁2.多看其他已經會發勁的同好或師兄弟,最好是看比自己稍微強一點的師兄,比較容易看的懂。很多人學太極拳會發勁都是多看師兄或老師打拳,有一天就突然會發勁了。通常是從套路中某一式突然領悟的,如雲手,翻花、黃龍攪水等。」


       個人覺得有道理,以前一直想學忽雷架的發勁方式,那時只是偶爾練一趟,想用邏輯方式去理解它的原理,老師無論用多少巧妙的方式教我,我總是一個頭二個大,想破頭都不得要領,更不用說偶爾發勁了,老師曾提到很像半夜做夢驚醒一般那種感覺,所以在做夢快醒來時,會有一抖而醒的感覺,但練套路時根本沒有,就算拿了單招練,一樣不得要領。後來過了幾年之後,有機會再重新練,此時總會逼自己每天至少練一趟,養成習慣後,慢慢的每天練的次數增多,有天重新學到翻花時,覺得雙拳往下時,全身不由自主會抖動,連帶雙臂有一波波振動的感覺,馬上去練雲手,把這個感覺設法留住,那時老師正要下課,上前請老師印證?老師看完後說:「不要抬肩,這樣子再下去練,總算給你捉到那個要領。」那段時間,大部份時間都是在練小架,和氏架頂多一天練個一二次,半個月後,有機會參加和氏架團練,一群人演練和氏架,隨著動作發著勁,似乎會產生波動,連帶我也好像被感應,和氏架也一式式好像有那種感覺。


        6.高雄的大大認為,目前趙堡太極拳拳習拳齡在10年內的後進,其抖大都是假抖,能真抖的人,曲指可數。這是很令有心想學此拳的後學們一個很大的警示,為抖而抖或許不真,無意之意有真藝。他認為抖勁是用來走化及挪開空間用的,抖勁後面那一擊才是真正的致命一擊; 如果從趙堡太極拳系統可用三個支系來做為代表的話,可分為代理、領落及騰挪(參閱武學書館97年出版的武當趙堡侯氏太極拳與行功心悟),代理是把敵人圈在裡面打,領落是從不同的角度出乎意料的打倒敵人,騰挪則是在對敵之中挪出空間來打倒對手。忽雷架算是騰挪架,所以有人稱為騰挪忽靈太極拳,如果以此歸類,高雄的大大說法是中肯的。


        7.陳發科宗師,當年在北京10年,每日還是堅持練拳30遍。很多人都用這個來鼓勵後進,但陳發科宗師,每日常常練纏絲棒,並且常把雙手交叉放在袖子練習雙手交叉旋轉,卻比較少人提到。這是可以深思討論的地方。另外,曾在影片中聽到陳發科的弟子田秀臣的姪子提到,當年田秀臣很喜歡站在階梯上,但雙腳只有一部份站在上頭,並且每天一定練纏絲棒,說是陳發科老師要他這麼練,所以田秀臣也要求他的學生這麼練。一般人容易以偏概全,見樹不林呀。


        8.平時練完基本套路的次數後,可以自己或請他人隨口念一招名,馬上不加思考的打出來。也可以自己隨意組合打一串招式。或是立一個單鞭的架子,自由組合招式練習,不要限於某一太極拳套路或某一派太極拳,甚至不是太極拳的招式也沒有關係,自由的去練。


       9.練拳不要只動到下臂及手,要設法延伸至上臂,肩,背及命門,腰跨腿等。像李仲軒前輩所說的,用肚子打拳。一般人常犯的毛病就是練拳只動要手肘及下臂,上臂及肩都不會動。同理,下肢也是如此,通常練習者,會習慣動膝及小腿,而練不到大腿,而腿部因為要支撐身體重量,所以往往會讓學習者先注意到手,而忽略了腿及軀幹。所以拳論上說:「有不得機得勢者,必於腰腿求之。」


      10.練先練沈墜勁,不要先練挑勁。先練腰跨勁,但不要被腰跨勁綁住。目的是要練出整勁。


      11.金剛搗碓,陳太是用腳掌落地,趙堡是用腳跟落地。一個是腳掌,另一個是腳跟,由此開始區分二者的相同又相異之處。


      12.老師說:「還不會發勁時,盤架子要盡量把動作打大,姿勢放低,把圈練出來,圈有手圈,腳圈,腰圈,九大關節每一處都有圈。等會發勁了之後,有些動作就不一定要打那麼大。」要說圈,注意圈是由球產生,九大關節等於九組球,據說王晉讓前輩曾說肘亦是丹田。


       13.老師說:「落點即是起點,在何處落即從此處起,不要落了再落,然後才要起。」


       14.關於太極拳治病方面:似乎對慢性病有一定的減緩功能,高雄的同好說:「趙堡太極拳對治感冒有效果,在感覺快感冒前,如果連打幾遍,可以讓感冒不發生。」他認為此拳唯一的壞處,好像得痛風的機率高些,聽說痛風也是運動選手常得的病之一。另外,最近報導,太極拳對治醣尿病,雖然沒有絕對的瘵效,但對糖尿病患者卻有幫助,可以防止糖尿病惡化。曾看過電視報導大陸陳家溝王西安的學校,曾有需要注射胰島素的糖尿病患者因練習陳氏太極拳後,逐漸變成不需要注射,而改為吃藥。自己的經驗是,練習陳氏太極拳等一個小時,大約可以降下血糖值30左右;連練習趙堡太極拳6遍含發勁練習,可以降下血糖值80左右。郭冬寶老師曾經因為練習趙堡太極拳,連續二週左右,每天瘦下一公斤的體重,如果依此法去練,做為過胖者的練習,或許可以因減肥而達到減少體脂肪,強化肌肉等來維持正常血糖值、降低脂肪肝、減輕高血壓等慢性病吧?


       15.日本武術有幾句名言:
             莫忘初心
             注意殘心
             初傳即是終傳    
                     當自己為各種招法而迷失時,想想自己當初為何來學拳?推其初心,大都是為了求身體健康吧?
                      靜下心來練一趟拳,不少人都做的到,但一趟拳從一開始打到結束時那一刻,能保持像日本武術說的殘心,可能不多了。
                     當學了不少前人得意的絕招之後, 自己真的變強了嗎?真的神功護體了嗎?一旦有天危機到了,能救自己一命往往是最初學拳時,花最多時間且最簡單的招式。以自己而言,在太極拳,可能是按或懶扎衣;鶴拳可能是水肢或火肢;合氣道可能是入身摔或迴轉摔;拿著短棍等短兵,也許只是迎面打頭或打鎖骨。都不是很複雜的動作。


       16.不同的老師會吸引相似的學生來學習,不同性質的學生也會自然而被走向同性質的老師。   同一套拳練久了,很難不被創拳者或傳拳者的潛移默化。就是像久練楊氏太極拳,會有共同的氣質或體格,練習陳氏太極拳久了之後,也會有相似的氣質及體格。


       17.老架、新架、砲捶在熟悉招式演練後,都要朝練出立圓的圈去練習,身體做出是上下、左右、前後、大小等的立圓,但不經過新架的體會,練習老架的學生,尚在初學,光記招式就手忙腳亂,可能只會發現手的立圓,卻忽略了身及腿的立圓;練了老架再練砲捶,卻可能因為砲捶的動作快速且發勁多且猛,往往為砲捶外型所迷惑,而忽略了三節的立圓。或許是如此,杜系陳太一般練習程序為老架、新架、砲捶;這是一個很扎實的練習次序,由新架來連接老架及砲捶。但這個練習次序有一個缺點,往往會讓學習者,會有間接認為新架只是為了讓練習老架的人,通往砲捶的過程,可能因為如此,在台灣專研新架(忽雷架)的系統,不論是杜系或潘系,這方面可能都不如王晉讓前輩這一支來的專精吧??


       18.初學一般只要合理的練習,都會覺得身體愈來愈健康;但是問題通常不會出現在初學,而是出現學習者想更進一步的階段,如果沒有好的老師跟著及好的同伴一同練習,往往出現的問題會隨著練習的功力及時間的增加而產生更大的問題,就好像學七傷拳一樣,未傷人先傷已。拳經有云:「一舉動周身俱有輕靈,尤須貫串。」不少人,為了增加功力,不繼的增加練習的趟數及時間,卻愈練身體愈硬,肌肉愈練愈發達了,這是因為往粗重上走,而非往輕靈及貫串上練。


      19.練拳有許多規矩,這些規矩是用來幫助我們練的更好,但不要被這些規矩把自己的內心及身體的本能給綁死了,愈練心就愈死,所以練拳要用腦子去練。


          器械類的感想:


       1.很多人常說:「武器是身體的延伸,所以只要練好拳,武器就可以使的好。」個人覺得這句話是己經會使用武器的人的說的,或是用來鼓勵初學者把基本功練好用的。武器雖是身體的延伸,但拳練的好跟會不會使用武器來做實際攻防,個人認為是二回事。因為只要是武器,他的殺傷力及硬度強度絕對大於人體,不同的武器還有其獨特的使用方法,更何況面對空手的人及面對持武器的人,那種臨場感是完全不同的,以前似乎是先學武器再學拳,明清以後禁武,拳術才逐漸發達起來。如果說拳練的好,學武器較易上手,個人倒是比較相信。個人是比偏向,學拳的人,多少學點長短棍之類的武器可能實用些,想從目前劍來領悟武器使用法,可能有點難度吧?


       2.教練說:「練習劍時,最好不要使用空心的伸縮劍,伸縮劍只能練練動作,無法練劍的勁道。軟劍是用來表演時展示勁道用的,練劍最好用硬劍。」


       3.老師說:「學習太極刀,在可能的範圍內最好用沈一點刀,才能練出腰腿勁,用那種像玩具一般的薄片刀來練太極刀,好像小孩子在玩一樣。」


       4.拳為一切的基礎,棍為百兵之母。有機會學點棍,不論是短棍,長棍或杖,相信應該會很容易上手,而且有趣多了。


       5.日本居合,有的派別很重視正面打,有的卻很重視袈裟砍。前者認為頭部是重要的要害,後者卻認為鎖骨再怎麼硬也比不上頭骨,一刀砍進鎖骨的成功機率大於砍進頭骨。


 


          三月末的夜裡,剛喝過小米粥(跟我家小鸚哥吃的小米是一樣的),看著南投水里的橋,一邊是飛龍在天,另一邊是扭轉乾坤,遠處是另一座大橋,看著看著,會讓人暫時忘了俗事。


 


       如果有過客好奇一直看到這裡,我想您應該累了,那就來吃個麵包吧,這是我最喜歡剛出爐的麵包,剛出爐的最香最好吃。



       如果還是不滿意,那看看阿里山的一葉蘭吧,目前3 4月正是盛開的季節。



 


   97年下半年太極拳感想:



    個人的習慣不好張揚,所以把下半年的感想,就放在這裡,看到的人就看看吧?沒有看到的朋友,就當做我藏拙吧。


        1.對於大道而言,在未到達目標之前,所練習的,所學習的,所了解的,都是指月的指,渡河的舟,而非真正的月或彼岸。沒有這些指,這些舟,將無法看到月或到彼岸,所以目前對的,不代表未來一定對,現在錯的,很可能未來也是錯的,這是過程。


       2.對於學習過程而言,不要自我設限,妄自區分這是內家,這是外家,或是這是楊太,那是陳太,這是趙堡,太極是極圓融也是極對立的。


       3.趙堡太極拳常說自己是三合一的太極拳,三是指拳架、推手、散手。主張拳架如何練,推手即如何用,散手也是如此用。個人認為趙堡太極拳也好,陳氏太極拳也好,大都是往這個目標前進,往往也是相符相近,但對於其他的太極拳而言,這是一個目標,其練習的次序卻不一定完全相符,但習其他太極拳有成者,往往都是三合一的高手。反過來說,標榜著三合一的太極拳,是否真能達到這個目標,其實也是有問題,不可否認,這是正確的路,甚至可以再加上器械變成四合一,也是可以的。


       4.推手真是個好玩的東西,剛認識推手是早期接觸鄭太時在一知半解之下學的,從單推手、雙推手、四正推手、大捋及散推,甚至以後還不小心學到散手,這些都略有接觸,不過,也只是略有接觸而已,其實在我觀念中,這等於是多學了好幾套的太極拳,老實說,並不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所以如果有人問起這件事,我都回答:「推手呀,沒有學過,我只會打幾招太極拳而已。」因為真的是不會。


           接觸了陳太及趙堡之後,有些老師在講解某些招式的用法時,除了用散手的方式解釋之外,有時也會用推手來解釋這一式的用法。這讓我有機會稍微看到了三合一的浮光掠影。加上陳太及趙堡的推手是以立圓及上下步套步為主,比較不像楊太等在四正推手幾乎是平圓為主的推手,基本上下步推手熟悉後,套路的招式,逐漸可以融入推手之中,而且因為套步,還可以管腳,也可以拿打跌摔,很容易讓學者知道,原來這一式是這麼用的,當然,用的出來,用不出不來,還是有問題。但至少二人就可以試試招呀。


         果然,這時推手就會變的有趣多了。但是目前個人的階段還是停留在打輪,至於上下手換步,似乎還有不少問題。陳太推手與趙堡的推手,應該還是有點區別,而陳逸民老師的推手,應該也是另有一套,且有其獨道之處。


        簡單做一下目前的結論吧。以前學楊氏太極拳推手,會讓人感覺是在枯燥的練功,也很容易讓我有無力感。目前趙堡陳太式的推手,讓人感覺是在玩Game,沒有壓力,而且很有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千江水月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