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偶爾在網路上看至這段影片,轉貼在在這裡,欣賞前人演拳風範,自我勉勵用。


http://media.webs-tv.net/m/1632089


陳家太極拳小架宗師 -- 王晉讓


       王老師練拳數十寒暑,練到渾身像布丁,內勁彈人了無形影,仍自謙只是早晚「掙扎」一下而已。如果大家都像他 老人家一樣肯不斷地「掙扎」,中國武術一定可以可以在全世界揚眉吐氣,不必「掙扎」。


             一代宗師真是謙虛了!後輩應當羞愧!


      王師說:武學是門藝術,其學習突破永無止境,「節節貫串、又要節節切斷」若與前頭的深妙境界相較,他不過是個猶待努力的「初學者」。一代宗師真是自謙了!後輩應當羞愧!時下吾輩後學常竊得一招半式後,便挺身以某某功夫專家自居,再經學生門徒前呼後擁、薄名小利加身,便是「渾然忘我」。王晉讓的保守內斂,退身自省,於此刻看來,格外引人深思。


       王晉讓生於民前六年,河南省徐堡鎮人。河南陳家溝陳氏太極拳十五代傳人陳清平,中年後遷居趙堡鎮,離徐堡鎮只有二十來里,附近的學武風氣頗盛。王晉讓是在二十歲那年才開始學拳的,他說他念師範學校,從小對武功也沒特別愛好,後來會想學拳,大概是受了土匪的「鼓勵」:「有一次遇上搶錢土匪,雖然給我跑掉了,但家族中的親戚長輩便勸我還是學點東西防身。」長輩們為他請了一位陳應德老師,每個月來家裡授課一週,持續了三年,一直到紅槍會作亂,地方情勢惡劣,陳老師不來了才作罷。


       後來歷經戰亂,王晉讓隨兵工廠輾轉遷徙來台,為一家溫飽勞苦奔波猶恐不及,幾乎把太極拳都拋諸腦後。直到民國五十三年間,因政府提倡「發揚中國固有文化」,報章雜誌上常有太極拳的報導,他才又重拾舊學。


       王晉讓說;「當時也只是心癢,想想而已,並未付諸行動,而後因王尊皋、汪洋二位先生的敦促,才重新整理舊學。還好我記憶力差強人意,十日之內就理出頭緒,只是我已屆花甲之年,早彎腰駝背了。我本來就沒學好,加上三十年荒廢、年事又長,架式自然不值方家一笑,只能自己當健身運動而已。後來有好事者誤加宣傳,竟有人來跟我學拳,也算是奇事一樁了!」


        來台二十多年練拳、教拳的歷程,王晉讓就這麼一句平淡帶過,但他的學生們說,「事實」可「精彩」多了。


              練拳練到骨子裡!內勁彈人無形影!


       據說,當初不少人因聽說王晉讓練過拳,便登門挑戰,王晉讓拗不過,只好跟他們過招兩下,結果對方立刻俯首敗師,王晉讓的拳名因此不脛而走,中鋼公司並長期聘請他擔任員工的太極拳教練。


       『王老師的記憶力特強,八十幾歲還默得出小時候上私塾背的文章,難怪他三十年不練拳卻能牢記不忘。當然,這也因為他的功夫真練到骨子裡去了。有一次他專心在看電視新聞,不知道我進門,我一伸手拍他的肩,瞬間被他以內勁彈得老遠,這種完全化於無形,卻又一觸即發的靈敏矯捷,我們師兄弟全趕不上,平時練推手就是想動搖一下王老師都不可能。』王晉讓的一位學生蕭先生說。


       還有另一位學生形容得更妙,他說『王老師雖然八十五歲,但你看他起落間,渾身簡直就像個布丁﹗』


          說話、吃飯、走路、做事、睡覺,無處不是太極


       看學生們越說越起勁,王晉讓趕忙打岔:『你可別聽他們的,他們是我的學生自然要捧我,其實我老了,每天哪還練什麼拳,不過是早晚「掙扎」一下罷了!』說的在座的人都笑了。


       蕭先生跟著補充說:『我們老師說,太極拳是「捨己從人」的功夫,站著可以練、坐著、睡著都可以練。而且生活中無處不是太極道理,說話是、吃飯是、走路是、做事也是,練拳不是在老師面前比架式時才練,真懂得練的人,隨時隨地都可以練,練到功夫化於無形。』


        關於王晉讓在台灣傳授的這一套陳家小架,他的學生鄭國輝去年親赴河南陳家溝,做了一番「追本溯源」。


         原來,王晉讓的老師陳應德師承楊虎(字書文),楊虎師承李碓(又名景延此為王晉讓所記,大陸方面記為李盾,又名景彥)。李景延在當年有「鐵胳膊」之稱,他師承陳清平,晚年從陳家太極拳的基礎上獨創一種獨特的架式,大陸方面稱此一架式為「活步方圓架」,俗名「忽雷架」,台灣則稱「陳家小架」或「趙堡架」。


         其簡略傳承如下:


                        │   李火焰  ──
                        │
李景延───│   張國棟  ── 張寶成 ── 張隨勝
                        │
                        │         ── 陳應德 ── 王晉讓
                                                      謝功績 ── 楊興雲   
                                                      陳銘標 ── 杜毓澤
                                                      楊紹爵 ── 楊興靖
       這種拳主要是根據太極拳運行規律,剪裁成俐落的直線動作,並在每個動作中加圈,使習者明白主要定形動作和附加動作,不落死板形式限制,分析起來共可推衍十一層功夫:聯、圈、身轉、分、勁、圪節、起、落、自尊、朝、晢。


「起落一點」、「圓和順遂」、「統中土不離位」、「圈走立斜」是練此拳 的基本要訣,練起來圈圈相扣、可多可少,外型圈加完後,加以意引,然後進到小圈階段、勁入丹田,達到「內方外圓、又變圓為方,一圈數發,一動就發,剛柔並濟」的境界。


         一趟拳五、六分鐘!苦練十餘年歲月!



      王晉讓說:『要練好這套拳沒有任何條件,除了吃苦耐勞外,還是吃苦耐勞,絕無不勞而獲的可能。據說,近三十年期間也有不少人慕名而來,但一看這套拳打起來這麼累,跟印象中輕盈悠哉的太極拳大不相同,便掉頭就走;另外,學了一陣子,體會不出意思,覺得枯燥無味而中輟的,也大有人在。


       練這套拳講究「筋骨要鬆、皮毛要攻、丹田要轉,丹田這東西很難講,就好像有那點意思,丹田是小我,讓小我帶大我,我在外面打,他在裡面打。若打不到「根深柢固」,大概嚐不到安穩柔韌的「境味」,只有動盪剛猛的「勁味」吧!


       常有學生追問,練到何時才能讓丹田內轉?功夫晉昇的訣竅何在?王晉讓則一概搖頭微笑說:『我也不知道呀!就這樣糊里糊塗練』他認為:『練拳這事全靠實踐、體悟,練到哪自然明白到哪,一落言詮變成糟粕,因為拳是活的,不是死的。而且每個人的生理、體格、氣質都不一樣,怎可一概而論?所以我常跟學生說學王羲之寫字,寫得再好也不如王羲之,老師只是帶個門路,練拳一定要實實在在自己練、練自己。』


              學生們還知上進!傳承有望最欣慰!


        因此,王晉讓教拳的方法一向是,一對一、你打我看、我打你看。至於嘴吧呢,則一概「掛在牆壁上」。他認為用心看,用心學,再硬下心吃苦,必能日起有功,若本末倒置,一腦子全給死板的招式、浮泛的名相義理給塞滿了,又對功夫境界妄執種種預期,到頭來恐怕是一場空。


         王晉讓看學生打拳的神情極其專注,有時則閉起眼睛來用「聽」的,雖然不用眼睛,但學生那次落點不剛勁,那段行氣不柔和,他全明明白白。談到近年國術不彰的情況,他說那是「大勢所趨」、「無可奈何」,因此不願多做設想,只是再微笑答道:「我感到很幸運,幾個學生們都自知上進,從這看來,我想國術應該可以傳下去吧。」


﹝部分節錄自「 力與美月刊第9期」民國801月出版  作者:夏瑞紅  



引用---http://taichi-kungfu.myweb.hinet.net/ume50.htm



 

arrow
arrow

    千江水月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