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一次見到五陰七手13法鞭杆這個詞,是在大陸馬明達的著作-武學探真中常巴巴傳的文章中提及。

 

那時記得書中是記載馬明達的父親馬鳳圖所創的鞭杆套路,周建睿所示範的鞭杆五陰七手十三法裡,似乎也是這麼描述;但他是說他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左右向馬家長子馬穎達學習的 。不過那時個人比較注意的常巴巴在西北傳下來的天旗棍與八門拳。所以同時期看了西棍大全時,並未對鞭桿及五陰七手十三法有特別留意。

         後來幾年以後,拜讀到大陸馬德所著的少林瘋魔棍法闡宗,裡面卻是認為五陰七手十三法鞭杆套路是西北棍王天鵬所創。而王天鵬在馬明達的著作中記載其為馬鳳圖的弟子,但在馬德的著作中卻說此說是錯誤的,反而是馬鳳圖派弟子羅文源向其學習瘋魔棍。此點不是個人所熟知,因為再深入研究下去,就會扯到在中央國術館系統中,倒底是馬家創瘋魔棍或是郭長生創瘋魔棍的問題。

 

 

         不久前,欣賞到李承祥示範的少林太祖短棍,居然就是這一套五陰七手的鞭杆套路,這時才知道原來五陰七手是各自一個短的鞭杆套路,可以合在一起練習,而13法則是13個不同的鞭杆招式。本影片有簡易的招式用法說明,這一點比單純只介紹套路來的好多了,從招式用法可推知,把單招拆出來練時,左右都要練的。

 

       以下將不同的五陰七手套路訣及名稱列於下:

 

      馬德

 

鞭杆五陰譜訣

 

右閃跟步右搬砸、右進勾杆提扭打

 

犁下劃下使左搬、急退撂後外飛疾

 

左腿收轉雙飛鍘、抽杆備後接七手

 

鞭杆七手譜訣

 

彼若猛劈當頭棒、右閃斜提彼手膀

他進我揸抱杆掛、刮後伊退便使砸

 

擘步撓右往下扣、調過杆頭扎咽喉

 

滾身下撥單手蹴、轉還急忙鐵扇剃

 

下撂防下硬靠提、退後連打雙拉鞭

 

不待敵寧外飛轉、擰身橫步雙挾鞭

 

擘步迴旋變百般、調面還需二回頭

 

 

 

      在周建睿的五陰七手十三法的影片中,其歌訣與馬德的歌訣幾乎是一樣的。可推測這部份歌訣的名稱是同源的,棍法也可能是同源。在周建睿示範的五陰七手是各自獨立的一套短的鞭杆套路,沒有起式及收式,鞭杆演示有很明顯的西北鞭杆身法靈活多變的特色,相較之下,李承祥的五陰七手鞭杆不但有起勢收勢,而且在往返演練二次中間還加入五式的銜接招式,雖還保留西北鞭杆的身法靈活伸縮動作,但已改成比較適合大眾演練的方式。另外與洪洞鞭杆這個短套路相比較,洪洞鞭杆較像一般的北派短棍套路,比較四平八穩,也比較好學,但五陰七手比較有變化有趣。簡單說,五陰七手鞭杆雖是一個短套路,但步法及身法很多,換把的動作也相當多變,單雙手互用,所用的杆子似是偏向13把、四尺左右較長一點的鞭杆,合氣杖也合適,長一些也無妨,演練起來感覺有瘋魔棍的味道,步伐也有通背拳的影子;而洪洞鞭杆,但人覺得似乎偏向110公分到三尺的細鞭杆,適合單手持鞭。

 

 

 

     少林太祖短棍:李承祥

 

 

 

五陰棍-定步

 

帶、撩

 

擊 、反撩

 

 

撩、打、搬、打

 

 

 

 

五陰棍--行步

 

右防側擊棍

 

反撩側擊棍

 

上步掄劈棍

 

搬纏前劈棍

 

撤步斜劈棍

 

下接七手棍

 

 

 

七手棍

 

上步撩陰棍

 

丁步下砸棍

 

拖步下掃棍

 

左右搬攔棍

 

左右纏扣棍

 

左右抹眉棍

 

撤步斜劈棍

 

 

 

中間銜接動作

 

托步橫攔棍

 

仙人指路-

 

正吊棒

 

反吊棒

 

彈腿剌棍 

 

  

      先演練五陰棍再接七手棍,連接銜接動作後再練一次五陰七手棍。

 另一個五陰七手的歌訣:

 

五陰:五個陰手把位招法的組合,歌訣如下

 

外搬滾進迎門點,抽鞭提打轉把砸。

 

撩掛換手當頭劈,外搬內搬進步打。

 

轉環外飛擊後腦,演會五陰逞剛強

 

 

 

七手:由鞭杆七招打法的精華組合而成,歌訣如下

 

提撩進步把面刮,肘底砸把勢難防。

 

無中生有左右戳,鐵扇封門帶搬砸。

 

掛打翻轉稍把點,轉環外飛斜劈鞭。

 

認蹬上馬兩邊跑,七手連招無對家。

 十三法:是鞭杆的基礎,是十三個單法式,名稱如下

 

無中生有   十字八道   二回頭   三格三砸   老翁拄拐   枯樹盤根   紉鐙   轉環外飛   左右搬點   移步換形   扣佛穿喉 

 

 倒搬漿   鐵扇子

 

      從十三法可知,十三法有些招式就存在於五陰七手棍的招式中,例如轉環外飛、無中生有,二回頭、鐵扇子、紉鐙上馬等等。個人如果以短棍的觀點來看,似乎應該先練十三法後,再習五陰棍套路,接著七手棍套路,有興趣再學纏海鞭杆等高級一點套路,但一般應用,五陰七手十三法就非常夠了。實際運用上,不一定要使用4尺左右短棍,長棍或再短一點棍都可以用,而且其中尚有變化。

 

        如果用合氣杖來比較,十三法就相當於二十杖,五陰七手就當於13杖等組合杖。

 

       五陰七手十三法是一個不錯的鞭杆短套路,從裡面,稍微了解活把及杆子的支點力點的關係。其次五陰七手套路問世應該有50多年了,就像陳泮嶺前輩所創的24棍一般,在各地流傳之後,也逐漸出現幾種同體相異的套路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千江水月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