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炎系太極拳忽雷拳譜部份之比較
忽雷架太極拳是由李景炎宗師根據陳清萍宗師的趙堡架再加入其個人心得(據傳
參考清朝時代的靈台儀象誌中梃子、三角、方圓的原理)而成。有「忽雷架」、「忽
靈架」、「活步方圓架」等等的名稱。以下以目前比較常見的忽雷架拳譜,名稱條
列如下,做一個簡單的比較。
其中陳慶雷先生與楊興靖先生的架子打法及拳理結構最為接近,主要原因是因
為二人皆師承楊紹舜。源於楊虎系的杜毓澤、陳慶雷、楊興靖、王晉讓彼此的拳譜
名稱與動作也不完全相同,可以做為一些比較推論,可以看出一些出入的部份。據
說王晉讓前輩後來與謝功吉前輩感情很好,從其學,故其拳架從方圓變為三角形,
發勁更加敏銳。
趙堡系太極拳或忽雷架太極拳與一般陳氏太極拳在套路上的差別,一般有下列
幾項:
1.金剛搗碓比較多:在於一般陳氏太極拳在套路中只有四個金剛搗碓,而前者卻往
往有六個金剛搗碓。也就是在後面指襠捶後直接接金剛搗碓,再加上後面轉身向
後的一個金剛搗碓,一共會多出二個金剛搗碓。
2.左右鋪地錦:一般陳氏老架太極拳只有左勢的鋪地錦或切地龍,但趙堡系會有左
及右勢的仆地錦。
3.前後的懶扎衣、單鞭:趙堡系太極拳在後面指襠捶之後,會有左後轉身再接著演
示懶扎衣與單鞭,這是趙堡系太極拳與陳氏老架太極拳拳架架構最大的不同點。
也因此趙堡系太極拳會比陳氏老架太極拳多了二個懶扎衣。
4.玉女穿梭接穿心肘:一般陳氏老架太極拳玉女穿梭後為懶扎衣,忽雷架在玉女穿
梭後是接穿心肘。而且玉女穿梭前的格手動作,往往是在野馬分鬃之後再後退二
步後再接格手;而陳氏老架太極拳則是野馬分鬃後在原地直接演示格手。
5.倒捲肱:忽雷架的倒捲肱好像兔子或蝦子往後跳,而且在倒捲肱之前會往前二步
,演示類似海底針、迎門靠的動作,這也是陳氏老架太極拳所沒有的動作,陳氏
老架太極拳通常是肘底捶接倒捲肱。
各人的師承大致如下:
第一代 二代 三代 四代 五代
李景炎=>楊虎 =>陳名標=>陳丙新(陳名標之子)=>陳慶雷
=>杜毓澤 => 陳慶國(名標之孫)
=>楊紹舜=>陳慶雷
=>楊興靖(楊虎之曾孫)
=>陳應德=>王晉讓
=>謝功吉=>
=>張國棟=>張寶成=>張勝明(張隨勝)
一、杜毓澤: 二、陳慶雷 三、楊興靖 四、王晉讓 五、張勝明
起勢 1.起勢陰陽手 1.太極起式 1.忽雷架起勢 2.忽雷
01:金剛搗錐 1.金剛搗碓 2.金剛搗碓 2.金剛搗碓 3.金剛搗碓
02:攬擦衣 2.攬擦衣 3.懶扎衣 3.懶扎衣 4.懶扎衣
03:合手 3.合手 4.合手 4.六封四閉
04:單鞭 4.單鞭 5.單鞭 5.單鞭 5.單鞭
05:金剛搗錐 5.金剛搗碓 6.轉身上金剛 6.金剛搗碓 6.左上金剛搗碓
06:白鵝亮翅 6.白鵝亮翅 7.白鶴亮翅 7.白鵝亮翅 7.白鶴亮翅
07:摟膝拗步 7.斜行 8.斜形 8.摟膝斜形 8.摟膝拗步
08:初收 8.高探馬 9.高探馬 9.初收 9.探馬勢步
09:斜行拗步 9.借步斜行 10.借步斜行 10.摟膝斜行 10.斜形腰步
10:再收 10.高探馬 11.再收高探馬 11.再收 11.探馬勢
11:前堂拗步
12:掩手肱捶 12.掩手肱捶
13:金剛搗錐 11.花金剛 12.花金剛 13.金剛搗碓 12.花金剛搗碓
14:撇身捶 12.撇身捶 13.撇身捶 14.撇身捶 13.撇身捶
15:背折靠
13.碓手 14.碓手 15.掩手捶 14.合手
16:白猿獻果 14.出手 15.出手 16.出手 15.出手
17:肘底看捶 15.肘底看拳 16.肘底捶 17.肘底藏拳 16.肘底看拳
18:倒捲肱 16. 倒捲肱 17.上步倒捻肱 18. 海底針 17.倒捻肱
19.倒捲肱
19:白鵝亮翅 17.白鵝亮翅 18.白鶴亮翅 20.白鵝亮翅 18.白鶴亮翅
20:摟膝拗步 18.正形 19.正形 21.摟膝斜形 19.斜形腰步
21:閃通背 19.上步面手 20.白蛇吐信 22.閃通背 20.右單鞭
21.面收
20.鋪地錦 22.鋪地錦 21.扑地錦
21.閃通背 23.閃通背 22.閃通背
22:抱頭推山 22.雙推手 24.旋上據 23.懶扎衣
23:單鞭 23.單鞭 25.單鞭 23.單鞭 24.單鞭
24:雲手 24.雲手 26.雲手 24.雲手 25.雲手
25:高探馬 25.高探馬 27.高探馬 25.高探馬 26.高探馬
26:左轉身靠
拗攔肘
27:右擦腳 26.右插腳 28.轉身右插花 26.右擦腳 27.右擦腳
28:右轉身靠
拗攔肘
29:左擦腳 27.左插腳 29.轉身左插花 27.左擦腳 28.左擦腳
30:雙風貫耳
31:左蹬一跟 28.左蹬一跟 30.左蹬一跟 28.轉身腳腳 29.轉身左蹬跟
32:擊地捶 29.借地指襠捶 31.借步指襠捶 29.鋪地捶 30.指襠捶
31.神仙一把抓
33:踢二起 30.踢二起 32.踢二起 30.回頭望月 32.踢二起
31.二起腳
34:獸頭勢
35:旋風腳 31.抱左膝蹬山 33.抱膝蹬跟 32.抱膝蹬跟 33.懷中抱膝
33.懷中抱月
36:雙風貫耳 32.抱右膝蹬跟 34.轉身右蹬跟 34.踢腳蹬跟 34.轉身右蹬跟
(中單鞭)
37:右蹬一跟
38:鷂子翻身 35.鷂子翻身
33.掩手捶 35.掩手捶 36.掩手捶 35.掩手捶
39:抱頭推山 34.豹虎推山 36.豹虎推山 37.抱頭推山 36.八虎推山
35.單鞭 37.單鞭 38.單鞭 37.單鞭
40:搭手 36.擱手 38.擱手 39.前招 38.前看、後看
40.後招 39.探馬勢
41:野馬分鬃 37.野馬分鬃 39.左右野馬分鬃 41.野馬分鬃 40.野馬分鬃
42:搭手 38.收擱手 40.回收擱手 41.金龍擺尾
43:玉女穿梭 39.玉女穿梭 41.玉女穿梭 42.玉女穿梭 42.玉女穿梭
44:穿心肘 43.右側肘
40.白蛇吐信 42.青龍出水 43.攬插衣 44.懶扎衣
41.合手 43.合手 44.六封四閉
45:單鞭 42.單鞭 44.單鞭 45.單鞭 45.單鞭
46:雲手 43.雲手跌叉 45.雲手 46.雲手 46.雲手
47:跌岔 46.跌叉 47.跌叉 47.跌叉
48:金雞獨立 44.金雞獨立 47.金雞獨立 48.金雞獨立 48.左右金雞獨立
49:朝天蹬
50:倒捲肱 45.倒轉肱 48.海底針 49.海底針 49.倒捻肱
49.倒捻肱 50.倒捲肱
51:白鵝亮翅 46.白鵝亮翅 50.白鶴亮翅 51.白鵝亮翅 50.白鵝亮翅
52:摟膝拗步 47.正形 51.正形 52.摟膝斜形 51.斜形腰步
53:閃通背 48.上步面手 52.白蛇吐信 53.閃通背 52.右單鞭
53.面收
54:順攔肘 49.鋪地錦 54.鋪地錦 53.仆地錦
50.閃通背 55.閃通背 54.閃通背
51.雙推手 56.旋上據 55.懶扎衣
55 :單鞭 52.單鞭 57.單鞭 54.單鞭 56.單鞭
56:雲手 53.雲手 58.雲手 55.雲手 57.雲手
57:高探馬 54.高探馬 59.高探馬 56.高探馬 58.高探馬
58:十字腳 55.打十字腳 60.單擺蓮 57.十字腳 59.左手打右腳
59:指襠捶 56.下步指襠捶 61.指襠捶 58.指襠捶 60.指襠捶
60:金剛搗錐 57.金剛搗碓 62.金剛搗碓 59.金剛搗碓 61.金剛搗碓
61:攬擦衣 58.攬擦衣 63.懶扎衣 60.懶扎衣 62.懶扎衣
62:合手 59.合手 64.合手 61.六封四閉
60.鋪地錦 65.右鋪地錦 62.鋪地錦 63.仆地錦
63:黃龍攪水 66.上步七星 63.合手捶 64.上步七星捶
64:奪二肱
65:翻花拳 61.彈花捶 67.彈花捶 64.翻花 65.下步跨虎
68.崩捶
66:轉身指襠 62.轉身指襠捶 69.翻身指襠捶 65.指襠捶 66.轉身指襠捶
63.金剛搗碓 70.金剛搗碓 66.金剛搗碓 67.金剛搗碓
64.攬擦衣 71.懶扎衣 67.懶扎衣 68.懶扎衣
67:抱虎歸山 65.合手 72.合手 68.六封四閉
68:單鞭 66.單鞭 73.單鞭 69.單鞭 69.單鞭
67.鋪地錦 74.左舖地錦 70.左鋪地錦 70.仆地錦
69:黃龍攪水 68.上步七星 75.上步攪捶 71.上步七星 71.上步七星捶
70:奪二肱
71 :跨虎 69.下步跨虎 76.退步跨虎 72.卸步跨虎 72.下步跨虎
73.懷中抱月 73.護心拳
72 :轉身擺腿 70.打雙擺腳 77.轉身雙擺腳 74.雙擺蓮 74.轉身擺蓮
75.雙擦腳
73 :當頭砲 71.打當頭砲 78.當頭砲 75.回頭看花 76.當頭砲
74 :金剛搗錐 72.金剛搗碓 79.金剛搗碓 76.金剛搗碓 77.金剛搗碓
收勢 80.收勢 78.忽雷架收勢
二、練法階段
楊虎系: 張國棟系 補充:杜元化系
一聯 一聯 一圓即太極
二圈 二圈 上下分兩儀
三轉身 三轉身 進退呈四象
四分 四分 開合是乾坤
五勁 五勁(惡形架) 出入綜坎離
六圪節 六圪節 領落錯震巽
七起 七起 迎抵推艮兌
八落 八落
九自尊 九自尊
十朝 十朝
十一哲
PS:個人認為杜元化師傳的 7 層功夫,很可是忽雷架系 10 層練法的源頭,而張國棟系
的 11 層練法,應該與楊虎系 10 層練法有關,不過不曾聽過杜系或王晉讓系有這
種說法,也許是日後再推演出來。
三、楊虎系階段架子分類:
一、楊興靖 二、陳慶雷 三、杜毓澤 四、王晉讓(蕭治傅系)
1.形架 1.初學套路 1.鬆柔(圓) 1.趙堡太極拳和式架
2.形架(慢架、柔架)
2.勁架(惡形架) 3.勁架(惡形架) 2.用勁(方) 2.忽雷架
3.功夫架 4.功夫架 3.方圓
- Jun 09 Fri 2006 21:24
李景炎系太極拳忽雷架拳譜部份之比較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