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鶴拳--三戰四門
壹、三戰部份
老師父們常說:「拳要好,三戰討;三戰要好,下盤討。」
又說:「功夫要會,二步拿。」
這二句話的大意是指這拳的最重要的就是三戰及二步,這二個套路,要練好功夫就要在這二個套路好好下功夫。
老師父說:「縱鶴拳的奧秘都在三戰裡面,二步其實也是在三戰裡,練三戰就要像戲班裡的武生,早上一醒來,還未上廁所,洗臉刷牙,就開始練功,一直練三戰,最後把膀胱裡的尿都化為汗水流出來。」--這個說法在台中二高及二高的相關書籍中均有提到。
老師父說:「什麼是下盤討,這個下盤要常常去摸,注意腳底,練熟了,一鬆沈即彈起。」
老師父說:「不一定要站椿,要站也可以,就是站三角馬; 最好早上醒來一口氣練三遍三戰加上水肢,就等於是站椿了。」
1.大鵬展翅:
「大鵬展翅,雙腳與肩同寬,身體不可前傾後仰。膝微夾,曲膝半蹲,雙手下垂。膝微開,身站直,雙手提起,變為大鵬展翅。」
2.撈金手
「撈金手(台中二高稱為撲肢),收回來兩肘往身後撞,出去時,重點在手腕。」--其實不是肘往後撞,而稍向身後二側開。
「五指向內抓成虎爪,意念集中在勞宮穴,順此往掌背掤起,用此打人,撈金手比水肢剛猛,練習時雖是向前打出,用時是斜著打人(站著斜方向,向前打出,著人變成斜方向)」
「撈金手,收回時要往下切,出手時要微打開一個角度,並發出鳴叫。」
「撈金手做完之後,馬上沈下接著陰手的沈浮開合。」
曾見到老師在撈金手的地方,反覆做了三至五次的撈金手,
3.沈浮開合
「沈浮開合,全身都要放鬆,手不要用力,拳頭不可握緊,用意念慢慢的收,慢慢的沈,鬆沈到腳底,再配合呼吸,慢慢的上提開展,好似鶴展翅一般,收時,雙肘收到兩肋前就好。陰手或陽手做完後,身體姿勢不變,依沈浮開合的要領呼吸再做三次,然後再做吐氣這一動作。」
「這個沈浮開合,全身不要 去用力,放鬆身體就對了,久了,勁在其中矣。」
「全身不要用力,手也不要用心,全憑意念去進行沈浮開合,即吞吐浮沈,如果用力,肩胛頭上會僵硬,力會卡在上頭降不下來。」
「依沈浮開合的要領呼吸再做三次時,身體姿勢不變,但雙手會搖動,其實是不能搖動,因為氣在走,所以才輕輕搖動。」
「沉浮開合,沉時,雙手不可有力,且收到兩肋前就好,因對方打我時,我不招架,手臂順著對方打來之力收回;或者自己往前靠近對手,手臂放鬆收回,等對手近身時,手就可彈出去打對方(一般打人時,我出手打他,對手可能會招架,我再開門打進;但如果對手是鶴拳時,我出手打他,他可能利用我打出的力量,收手退馬;也可以斜進馬收手,向我進逼,如果我一時反應不過來,很可能在那一時間就被打倒,這可能是所謂:人無橫力。)」
「陽手: 吐氣完,雙掌略收往下沈,再站起身,雙手往內翻轉(順纏),使手心向下轉成手心向上,注意手腕不要扭,要直接轉,用意念去握拳,不用使勁去握拳。」
「吐氣雙手推出後,變為陽手時,千萬要注意不可扭手腕。如何不扭手腕,雙手推出後,雙手要先後縮(崙)一下,蓄勁,接著後腳踏地,重心前移,前腳入地,身體便撐起來,手掌由向前轉成陽手,向外掤出(漲),可以打人,也可以壓對手之手。所以謂腳底要常去摸索,也是指這個。變為陽手之後,身體馬上下沈做沈浮開合。」
「吞浮就好像把水一直吸進來,等它足了滿了,無處可走自然就會從背後督脈往上走。吐沈時會往前順任脈往下降。」---這好像是在練小周天,怪不得有朋友說很少看見與氣功結合如此深的傳統套路。
「不論陰手或陽手,都要把手臂運動的路線盡量弄圓,而且最後的動作要有下墜下沈的動作,你目前是做的太快,並且在最後沒有下沈。」
「雙拳下沈下墜之後,再鬆沈,如果陰手,就由拳眼向內向斜下轉成向內向斜上(有點像立拳),雙臂外開與肩同寬,雙拳略向外向下壓。如果是陽手,就轉變成像掛肢一般,拳眼要向外向下,可以壓住對手。」
「吞在池,吞如貓兒戲鼠之狀。」
「吐在田,吐似猛虎出林之勢。」
「浮在山,浮如飛鴦迎風陣地。」
「沉在水,沉如泰山壓頂之法。」
「田起池落,山崎水流,吞吐在池田,浮沉歸山水。山在捨下不可擊石,前存在池,下歸於田,後捨大椎下命門歸於田,周而復元,此正是回龍顧水之法。」
「池指胸部,田即丹田,山為肩膀,水是腳底」
另一說:「池指曲池穴,田指丹田,山指頭手肩所形成的(山)字型,水指湧泉穴」
貳、四門部份:
1.側馬圓手及過馬圓手
「側馬圓手,剛開始不用練圓手,直接左轉開始練四門。再做完吐氣後,雙手姿勢不變,右腳內扣90度,身體左轉90度,左腳外擺90度,變成左三角馬,接著進左步之進馬水肢」
「側馬圓手,第二種練法,方式及步法同第一種,只是左轉90度後,雙手變為掛肢,再接進左步之進馬水肢。」--側馬掛肢
「側馬掛肢的作法與過手掛肢的動作稍有不同,側馬是指身體向左或向右轉90度,所側馬掛肢,首先在雙手向前推的姿勢不變之下,左轉90度,然後左手心向上,往下到右手肘下;雙腳成左三角馬時定勢時,成掛肢動作。這個動作與太極拳如封似閉前半部完全一樣。」
「側馬圓手,第三種練法,類似太極拳的如封似閉,只是按的手,如右手,右手的手指是向左邊,手刀向上。一般側馬圓手是指此,口訣的四面車輪狂風轉就是指此。」
「要先熟練第一種練法,在練習第三種時才能得心應手。」
「側馬圓手,要配合火手來二人互練」
「目前的拳譜,四門是從陰手沈浮開合練起,但老師父說他以前練在四門陰手前有撈金手,他的看法是多練這一式也沒有什麼敗害啦。」
2.水肢三進三退
「最後的水肢三進三退,首先是左三角馬的水肢三進,再退三步。過馬掛肢後,變為右三角馬,再水肢三進,退三步,然後吐氣收勢。」
「過門動作及水肢三進三退,其實就是二步進退,以前只要學會三戰四門,就包含了二步了。」
曾見老師父在此處水肢是用敲擊丹田反彈方式來練習,而且次數不限三次。
9608老師父要求這裡的水肢三進,用掛肢再水肢的方式練習。進馬時,再做掛肢,馬上水肢,初練時,掛肢做完再做水肢,熟練後,一掛肢接著馬上水肢,二個動作合而為一。
3.吐氣收勢:
「 吐氣及吐氣收勢是一樣的,雙掌向前時,不可以外開,雙掌拇指幾乎要相踫,這樣才有攻擊的作用。收回時,收到胸前,再慢慢站起來。」
ps:參考:台中二高--永順武德堂-蔡春秀教授--水手四門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2idtLak67U
台中二高系統,四門據說有數個套路,最常見者為水手四門,其他據說有鶴肢
四門、敗馬四門等。四門是練習過馬、換馬及左右90度旋馬。
一、右旋:1.預備式 平馬2.右馬 3.換馬-左馬 4.右旋右馬 5.換馬-左馬
6.右旋右馬 7.換馬-左馬 8.右旋右馬。
二、左旋:9.左旋左馬 10.換馬-右馬 11.左旋左馬 12.換馬-右馬 13.左旋
左馬 14.換馬右馬 15.左旋左馬。接續1重覆之。
如果以台中二高的四門與虎尾二高四門比較,在虎尾二高的三戰四門似乎是相
當於台中二高的左旋練習。
參、附加部份:
「可以用三戰的練習次數來計算練習基本功的次數。練一趟三戰,表演時,就在退馬收手三式時接吐氣收勢結束,但自己練習時,這時可以自己加基本功練習。假設加練水肢100下,那如果一天練五趟三戰,水肢就練了500下,以此類推。」
老師父教導的三戰後附加基本功練習方式有下列幾種:
1.過馬掛肢加水肢練習:先左右各練十次水肢,過馬過肢後,再練十次水肢,如此此反覆練習, 至少練到水肢100下。這是偏重水肢練習。
2.同上,左右各練10下水肢之後,過馬掛肢一次接一次水肢。這是偏重過馬練習。以上水肢部份,可以套入火肢、金肢、土肢、木肢、鶴翅等練習,都是以100下為一單位。
3.前二種練完之後,練習過馬的進馬練習:
以右三角馬為例,右腳向右側橫踏一步,左腳進馬,成左三角馬,先過掛肢,再接著馬上做出水肢或其他五行手(其他單招也可以)。接著,左腳向左側橫踏一步,右腳向前進馬,成右三角馬,做掛肢,接著做水肢或其他五行手。---這種步法,在螳螂拳稱為三才步,只是螳螂拳前腳為虛步。」
4.練為前面三種之後,再練習進馬火肢。
「這樣練習,三戰一趙約20到30分鐘,加上附加基本功練習,約45分鐘一趟。這些如果能好好練習,後面在套路及牽打方面,就不用花太多時間。為什麼呢?因為你這在前面已經下過功夫了。 」
5.關於行氣玉珮銘部份:
周安王(周安王二十二年B.C.380)墓曾出土, 銘文創作的年代據專家考證,約於公元前380年,大陸定名為「行氣銘玉杖飾」,學者認為這是中國目前最早的氣功文獻資料。
原文由郭沫若考證為:「行氣,深則畜,畜則神(伸),神(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明,明則長,長則復,復則天。天其舂在上,地其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
縱鶴拳林英明前輩之著作「縱鶴拳法」在縱鶴拳呼吸法中提到,此行氣銘與縱鶴拳內功心法並無二致。
台中二高的ether 前輩也曾在網上公布關於行氣銘與三戰的關係,原文轉載如下:
「行氣,深則蓄,蓄則伸」(把氣吸進胸腔,然後在身體向上延伸)
「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身體向上延伸時轉成氣聚丹田,之後將此氣壓縮)至此,動作及行氣要求皆與三戰同,而三 戰動作「身體向上延伸」似該配合上肢向左右亦或前後伸屈,而氣降丹田至吐氣前,或有閉氣片刻,符合「定則固」。
「固則萌,萌則長,長則復,復則天」則為吐氣前內行要求,地指奇經「任脈」,天指奇經「督脈」,任脈為「陰脈之海」統任一身陰經;督脈為「陽脈之海」總督一身陽經。如此假定,則此「行氣玉銘」前半動作、行氣如三戰,由「固則萌…」則內行督脈,外體動作可接下蹲、俯身、前探、上肢下引。內行齦交則氣吐,復歸氣海;外形則能配合上肢之前探、上舉、左右伸展。就「萌」「長」「復」內行敘述,則「萌」:手三陰經由胸行於手,交於手三陽,「長」:上行首交足三陽,下行足交於足三陰,「復」復歸胸腹手三陰。
總言此為三戰內順行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