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重點整理 傷科保健之方法
【經絡理論與取穴原則】
《經絡的理論》
1.經絡的理論是中醫的一大特色。傳統的中醫認為,人身上分
佈著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作為氣血循環的通路,並肩負著
聯絡體表與四肢、臟腑等功能。
2.在經絡的系統中,經脈與經脈之間,尚有橫向的絡脈作為溝
通。
3.在經脈上另有一些特殊的部位稱為穴位或穴道,是經氣所流
灌或集中之處。
4.當我們在穴位上做刺激時,通常可以得到相當大的反應,因
而常被用來做治療的施術部位。
5.刺激的方式,如以針刺或艾條灸,或以手指按摩,或用竹罐
、玻璃杯等做拔罐,或於穴位上貼敷特殊敷料,或者以三稜
針在穴位上刺破皮膚出血的放血療法等。
《取穴原則》
1.臨床醫師以毫針執行針灸醫術時,其取穴必須非常準確。
2.雖然以手指按壓穴位不比毫針的精細,但是取穴的準確與否
的確會影響理筋手法的療效,所以做穴位按摩時應力求取穴
準確。
一、取穴要注意身體的體位及人體的自然標誌
1.由於許多穴位是位於骨縫或肌肉腠理之間,因此要取得正確
的穴位,首先要瞭解體位的重要,方能找到正確的位置。
2.一般體位分為:坐、臥、立、跪、蹲五種姿勢。
3.人體的自然標誌:
(1)印堂:在兩眉之間中點。
(2)膻中:在兩乳連線中點。
(3)命門:在第十四椎下。
(4)風市:立正雙手垂於大腿兩側,在中指的盡端。
(5)天宗:肩胛崗中央下緣凹陷中。
(6)曲池:屈肘橫蚊盡端凹陷中。
二、骨度法:
1.依據《靈樞‧骨度篇》記載,以標準人身長為七尺五寸,其
他部位亦紛紛記載尺度以便作為他人之參考。
2.根據這些尺度的記載,再描述正確穴位於某處之上或下幾寸
便可以正確找到穴位。這也是運用比例尺原理尋穴的方法。
三、同身寸法:
1.由於人體身材的差異非常大,因此穴位的定位必須依據個人
的體裁,做適當的調整。
2.古人發明了幾種方法來做為定位的標準,而穴位位置的描述
,便以身體特殊部位的標誌上下多少寸作為定位的尺度。
3.而這個「寸」便因人而異。
4.其意義即是以人身材的相對比例,來做為取穴的依據,這樣
便能比較客觀的取得所需的穴位。
5.同身寸法又可分為:
(1)中指同身寸法 (2)姆指同身寸法 (3)橫指同身寸法
6.須注意的是,以手指的寬度作為度量的同身寸法,應該在骨
度的基礎上使用,即須先定位特定的骨度標誌後,才能做寸
法的度量。
【常用的保健手法】
1.按摩、推拿這樣的術語,一般人可以說耳熟能詳,但根本
《傷科大成》及清朝《御篡醫宗金鑒》中的〈正骨心法〉記載
,傳統外治手法分別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等。
2.歸納起來,其中摸法主要是應用在傷患的觸診。而按摩法則應
用於「皮膚筋肉受傷,但腫硬麻木而骨未斷者」。至於其他的
接、端、提、推、拿等五種手法則多應用於骨折的處理。
3.在理筋手法的實質上,可區分為:
(1)直接壓力
(2)相對的作用力
(3)摩擦
(4)關節活動
4.應用到自我的保健手法,可區分為:
(1)按壓 (2)點穴 (3)磨擦 (4)拿捏 (5)揉運 (6)推捋 (7)擊打
(8)滾法 (9)關節活動
5.以上各手法適用部位詳列如下:
(1)按壓法:適用於四肢及軀幹肌肉較為豐厚之處。
(2)點穴法:適用於全身穴位。
(3)摩擦法:適用於頭面部、頸部後側、胸背軀幹及四肢。
(4)拿捏法:肩背部的肌肉及四肢肌肉腠理分明之處。
(5)揉運法:適用於肌肉組織豐厚之處。
(6)推捋法:適用於四肢與背部肌肉腠理分明處。
(7)擊打法:適用於背部及腿部等肌肉肥厚之處。
(8)滾法:適用於肩頸部、背部及四肢富含肌肉的部位。
(9)關節活動法:適用於全身各處的關節。
※詳細之手法,請參考課本P.255~P.260之圖解說明
【傷科常見疾患的保健】
《落枕》落枕是一種頸部軟組織扭傷的總稱。
1.導因:其原因可能是頸項部長時間勞累、扭挫傷、受寒或睡枕
過高或睡姿不良等原因所造成。
2.其他原因:
(1)常因睡眠時枕頭高低不適或姿勢不良,或因睡僻不好導致頭
落在枕外,頸項肌肉頸椎小關節著力不平衡,使一側頸項部
在長時間內處於過度緊張狀態。
(2)平常缺乏運動,肌肉萎縮,或本身體質虛弱,氣寫不足;或
因工作性質需長時間側頭視物,低頭看書等,使頸部肌肉經
常處於緊張狀態,得不到適當休息,日久即可能使筋肉勞傷
、活動失調、出現慢性疼痛症狀;一般發病較緩慢,並可能
伴有頭暈耳鳴,腰膝痠軟等症狀。
(3)嚴冬受寒,盛夏貪涼,風寒外邪,使頸肩部當風受涼,風寒
通過腠理侵入經絡,使局部氣血失調、經絡受阻,導致頸部
肌肉痙攣、強直、痠脹疼痛、肌纖維發炎。
(4)也有因扭傷肌肉,如肩扛重物、攀高或頸部突然扭轉不當等。
〈自我手法治療〉請參考課本P.262~P.263的詳細圖解說明
〈注意事項〉
1.應調整枕頭之高度,切莫選擇過高的枕頭。
2.因工作關係需長時間低頭者,則須調整工作檯的高度。
3.平常注意鍛鍊頸部肌肉的強度與耐力,多運動,適度排解工作
壓力。
《肩關節周圍炎-五十肩》
肩關節周圍炎俗稱五十肩,在傳統中醫病症中屬於「漏肩風」之
範疇。
肩關節周圍炎雖是局部病變,但一般認為它的發生主要與氣血虛
衰,正氣不足有關。
1.導因:
(1)氣血不足 (2)外感風寒濕邪 (3)外傷勞損
〈自我保健手法〉
1.先以摩擦手法進行局部肌肉的放鬆。
2.以姆指揉運法,針對肩部大塊(渾圓的三角肌)的肌肉做揉按的
動作。
3.接著以拿捏手法及推捋手法,將肩部附近的肌肉做較深度的推
摩。
4.然後嘗試將患肢舉起,做關節活動的手法,包括前舉、後伸、
平舉(外展)及圓形旋轉動作。
5.穴位的按摩法,選用特效的抬肩穴、陽陵穴。
〈自我保健運動〉
1.攀牆運動 2.鐘擺運動 3.梳頭運動 4.擦背運動
〈注意事項〉
1.預防方面一般良好,功能均能恢復,痊癒後偶會復發。
2.在恢復過程中,須注意不要怕痛,而要適不的活動,避免因為
不動而產生粘連,而造成「冰凍肩」。
3.肩關節周圍沿的發展規律一般是:
疼痛→活動功能障礙→疼痛減輕→功能恢復。
《網球肘的保健》
肱骨外上髁炎,俗稱「網球肘」症,好發於中年,多發生在前臂
旋前,腕關節主動背伸時的急性扭傷或慢性勞損。
〈自我保健手法〉
1.用輕柔滾法從肘部沿前臂側至手腕處滾起。
2.然後沿前臂橈側肌肉腠理間作等度到強度的推捋手法。
3.作適度的關節活動手法。
4.穴位按摩法:可選用曲池穴、手三里穴、及特效的扭傷穴,在
穴位按摩的同時也可以一邊讓手腕做旋轉的動作,如此可以加
強穴位按摩的刺激量。
〈注意事項〉
1.本病的發生,其中有一部份是肘著於肱骨上髁肌腱纖維的部份
斷裂而造成的。
2.從事腕力勞動較多的病人,可根據情況改變原有勞動姿勢,這
有益本病的康復。
3.應充分休息,改變用力的習慣,並堅持自我推拿,這對本病的
治療、康復是一種積極的措施。
4.患病後即應盡量減少或消除手腕背伸動作,以免進一步受損。
5.局部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冷刺激。
《狹窄性腱鞘炎-媽媽手》
1.狹窄性腱鞘炎若發生在橈骨莖突部,稱為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
炎,俗稱媽媽手。
2.由於外展拇長肌和伸拇短肌有著共同的纖維性腱鞘,當重複的
緊握或扭絞手部等運動時,便可能造成肌腱和其他鞘膜之間發
生過度的摩擦,使纖維性鞘膜不正常加厚,而造成肌腱隧道之
阻塞或緊縮。
3.由於其好發於家庭主婦、孕婦懷孕時、產婦或祖母多抱小孩後
等,所以又稱為媽媽手。
〈自我保健手法〉
1.患側腕下墊枕,腕背朝上,沿前臂背側到第一掌骨背側用輕柔
的手法按、揉(或推、滾),重點從橈骨激突部向患肢前臂肌肉
群中點施術。
2.沿前臂外展拇長肌和伸拇短肌到第一掌骨背側,用輕快柔和的
彈撥法。
3.以健側手夾持患側姆指近側節,相對用力作姆指拔伸。在拔伸
時,同時作姆指的外展、內收活動。
4.擦腕。從第一掌骨背側到前臂用擦法治療,以透熱為度。再搓
揉上臂和腕部,並可配合熱敷。
〈注意事項〉
1.盡可能避免從事引起疾病的活動,如抱小孩、提拿重物、手工
操作等。
2.注意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局部的保暖,避免風寒的刺激。
《上背筋膜炎》
1.上背肌筋膜炎,通常是指筋膜、肌肉、肌腱和韌帶等軟組織的
病變,引起上背部疼痛、僵硬、運動受限和軟弱無力的症狀。
2.常侵犯背部的大小菱形肌,偶累及胸鎖乳突肌、提肩胛肌等。
3.上背部的急性損傷,未積極治療,則經絡氣血運行不暢而致疼
痛。
4.本病多發於年歲較大的女性、上班族、長時間操作電腦者、寫
黑板教師或打字員。
〈保健手法〉
1.目的是減輕疼痛,緩解肌肉痙攣,舒筋活血,疏通經脈,防止
產生肌肉與筋膜相黏連。以按揉、搓擦、提捏、扣擊,掌擊和
滾法等手法為主。
2.穴位按摩:可選用中渚穴、後谿穴、膏肓穴。
〈練功療法〉
1.端坐在平穩的座椅上,雙膝垂直屈曲,雙足著地,張開與肩同
寬,然後雙臂環抱自己胸部,在深呼吸調節順暢後,逐漸將腰
彎下,停留約3倒5秒鐘後將腰部打直,雙手放下,輕鬆活動一
下,然後再繼續重複前動作。
2.採坐姿雙手環抱雙膝抓緊手腕或握住足底,再以身體力量與雙
腿做對抗,讓背部覺得痠緊的感覺,以伸展上背部的肌肉。
〈注意事項〉
加強上背部的功能活動,積極參與體育活動,如體操、太極拳或
游泳等,以增加背部的肌力與人體體質。
《下背痛的保健》
1.下背痛是病人最常見的病訴之一。絕大多數的人一生中均有機
會因各種不同的創傷或退化性因素而經驗到下背痛。
2.大部份的下背痛都是因肌肉損傷所引起。其中以急性腰部扭傷
及慢性的累積性傷害和退化性疾患為多見。
3.傳統的中醫理論認為除了外在因素導致下背痠痛外,「氣血勞
損,風寒濕邪,腎氣內虛」也可能導致下背肌肉痠痛。
4.常見的外因有:
(1)由於工作需要或習慣使腰部長時期在不良姿勢下操作,腰部
肌肉韌帶過久的處於緊張狀態。
(2)多次反覆的發生急性損傷,或急性損傷後未得到及時合理的
治療,使損傷組織未能修復而失去正常功能,長期殘留病灶。
(3)腰部經常受風寒濕的侵襲,邪留經絡,經脈不和,氣血失調
,軟組織發生痙攣。
〈自我保健手法〉
1.推拿治療:以舒筋活血,益腎強腰為原則。
2.循足太陽膀胱經,由上而下揉、按、滾、磨練數次,揉按壓痛點
數分鐘。
3.雙手後伸到背部以掌指關節點按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
、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志室、秩邊等穴,作圓形的運揉手
法。
4.拍擊腰背,可運用拍打法與拳擊法交替使用。舒適為度。 &am
- Jun 20 Tue 2006 12:06
空大中醫保健-7 傷科保健之方法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